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堅持“四個統一” 持續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
近年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實現審批流程、審批系統、審管體系、監管方式“四個統一”,審批用時從200余個工作日壓減到100個工作日以內,今年上半年,社會投資、政府投資兩類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審批效率均位居全國第三。一是統一審批流程。將全流程審批服務事項劃分為最多4個審批階段,每個階段實行“一家牽頭、并聯辦理、限時辦結”。推出10張主題式審批流程圖和120余項改革措施,對高頻和民生項目實行精準審批。二是統一審批系統。工程審批系統先后與13個部門業務系統、“愛山東”移動端互聯互通,覆蓋省市縣三級和各審批服務事項,推動“交房即辦證”、項目審批“掌上辦”等普遍實施。今年以來,全省累計為3.64萬個項目辦理審批業務10.66萬件。全面推行消防、人防和水電氣熱信等施工圖數字化聯審。三是統一審批體系。下放工程建設鏈條省級權力44項,統一將40余個許可事項劃轉到市縣行政審批局集中實施。全面實行“一張表單”,申請人每個階段只需在線填寫一張綜合申請表、提交一套材料,全流程申報材料壓減40%以上。四是統一監管方式。建立起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信用審批聯動,推行“信易批”模式。推動工程建設領域31類、2200余家中介機構入駐“中介超市”,供市場主體擇優選擇、自主評價。全面推行市政公用聯合報裝,變“被動審批”為“主動服務”。
各市認真貫徹國家和省改革部署要求,進一步優化審批機制,加快流程再造,壓縮審批時限,助力項目早日開工建設,涌現出一批好經驗好做法。
濟南市聚力打造工程建設項目極簡審批模式
濟南市以極簡審批為導向,精準聚焦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推出“拿地即開工、建成即使用”“分段限時聯合驗收”“多諾合一”等一批改革創新舉措,不斷提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2021年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評估結果顯示,濟南市在參評的全國31個省(區、市)的36個樣本城市中排名第6位。一是前置集成審批,實現“拿地即開工”。建設單位可提前進入設計方案聯合審查,對10個部門的25個事項實行并聯審批,建設單位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合格并取得不動產登記證后,即可核發施工許可證。對24個事項采取“零要件”告知承諾制審批,對劃入同一部門的告知承諾制審批事項再集成,實行“多諾合一”。打造“多證連發”極簡模式,將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編制審查環節整體由供地后移至供地前,供地時將方案附圖納入供地條件,帶方案出讓土地項目實現1個工作日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不動產權證等“多證連發”。二是創新驗收模式,推動“建成即使用”。推行分段聯合驗收,按照“進度相似、并聯打包”原則,集成12項驗收內容,由項目主體單位靈活選擇分兩期、“一站式”或“菜單式”驗收。推行分類限時驗收,根據項目類型,分類限時完成驗收,一般項目竣工聯合驗收時限壓縮至12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實行“一站式”聯合驗收,時限為7個工作日;工業、倉儲類項目,時限不超過3個工作日。推行實體經濟項目“先用后驗”,對工業、倉儲等實體經濟項目,允許主體結構驗收與施工交叉進行,建成后完成工程質量竣工驗收監督及消防竣工驗收(含備案抽查)即可先投入使用,其余竣工驗收手續可在承諾時限內按聯合驗收要求完成。三是強化數據支撐,推動“全流程網辦”。推行全流程在線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打通37個系統,將17個部門、47個審批事項及評估評審、中介服務、市政公用服務等事項全部一體化在線運行,構建“一份辦事指南、一張申請表單、一套申報材料、完成多項審批”的審批模式。實行全過程“亮燈”管理,加強對審批環節全程跟蹤督辦及審批時間節點控制,所有審批數據5分鐘之內上傳上級系統,杜絕“體外循環”“隱形審批”。推行全智能掌上辦理,系統接入“愛山東·泉城辦”移動端,設置“我的項目”“我的辦件”等欄目,企業可一鍵點擊查看項目信息、備案信息,實時查詢申請進度、當前環節、辦理時限等,推動項目申報辦理升級為“隨時隨地掌上辦”。
煙臺市優化項目服務大力推進工程領域審批提速增效
煙臺市聚焦解決項目建設堵點、難點,充分發揮縣區主觀能動性,從優化幫辦服務、發揮系統作用、再造審批流程等方面,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內外聯動、全方位改革,審批效能得到大幅提升。一是強化幫辦代辦,項目服務更優。堅持“項目為王、效率至上”理念,以貼心幫辦全力推進項目審批建設提速增效。比如,招遠市組建項目管家團隊,建立“1十1十N”服務機制,為建設單位提供“一對一”無償幫代辦服務。今年以來,項目管家累計上門服務70余次,解答各類咨詢、問題150余個。棲霞市開通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為每個投資項目配置一個服務專班,打造一套全流程個性化審批服務方案,并提供政策兌現、招工引才、金融信貸等后續跟蹤服務,推進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二是強化系統提升,審批服務更快。進一步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功能,推動與其他系統互聯互通,審批部門、監管部門、辦事企業三方可通過系統宏觀把控項目審批流程,實現審批全流程掛圖作戰。比如,棲霞市開發了“工程項目審批一手通”APP,審批環節實現全程留痕,全市所有項目信息均在“手機端、電腦端、大屏端、窗口端”同步展示,項目辦理更加透明、公開。優化“一手通”APP互動功能,暢通政企雙向溝通和內部監督渠道,有效解決交流不通暢、督導不及時等難題。自APP運行以來,企業咨詢回復率、及時率、滿意率均為100%。招遠市研發“賦碼認定”功能,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全程網辦深度,實現工程建設全流程審批“一碼”查詢和應用。三是強化流程再造,申報材料更少。通過重組再造項目審批流程,大力精簡申請材料,企業不再需要重復提交、當面提交紙質材料,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成本。比如,招遠市拓展“模擬審批”應用范圍,推行“驗登合一”融合辦理新模式,實現竣工驗收備案、不動產登記“一鏈辦理”,1天內實現四證齊發,累計對30多個項目開展“模擬審批”,28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四證齊發”。棲霞市推進工程審批管理系統與閉環直通系統雙向流程再造,先后取消7類備案材料,全市投資項目申報材料壓減600以上、審批時限壓縮1/3以上,有力推動了今年總投資410億元的80個工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
威海市推行施工許可審批“七合一”助推工程建設項目加速落地建設
威海市聚焦加快推進項目落地建設,全面推進施工許可審批流程再造,將分散在行政審批、住建、人防等部門的7個審批事項整合為1個事項,實現“一個主體辦理、一張表單申請、出具一個施工綜合許可證”。目前,已為270余個項目集成辦理了建筑工程施工綜合許可,單個項目平均節約辦事時間13天。一是整合事項、再造流程,推動事項辦理標準化。實質整合審批事項,將建筑工程施工許可、防空地下室建設許可等7個事項整合為建筑工程施工綜合許可1個事項,將不同辦理流程整合為1套流程,審批環節由18個精簡為2個。調整合并實施主體,采取委托辦理、窗口前移、刻制“二號章”等方式,理順審批職權關系,將事項統一由市區兩級行政審批服務局實施。統一辦理標準規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制定事項要素、申請材料、審批流程、證照結果4個標準化手冊,將多個申請表單整合為一張綜合申請表單,實行“一表申請”、全市無差別辦理。二是數據共享、承諾即辦,推動申報流程便利化。精簡申請材料,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與人口庫、法人庫、電子證照庫等數據庫全面對接,推動數據共享,申請填報要素由600余個精簡為162個。工程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中標通知書等實現“免提交”,壓減申請材料90%以上。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一次性告知申請人事項辦理條件、標準和告知承諾的法律責任,申請人作出承諾后先準予告知承諾審批。探索推行“獨任審批”,由窗口審批人員獨立完成從受理到準予許可的全流程在線審批,最長不超過1小時辦結。系統增設“施工綜合許可”模塊,通過關聯項目代碼和建設單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作核發許可證。將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工程質量監督登記證書等審批結果文件集成于“二維碼”,具備查詢、驗證等功能,實現“一證集成、七證通用”。三是主動靠前、上門服務,推動全程服務精準化。推行全量幫辦、全員代辦、全程包辦,建立“一對一”項目聯系制度,提供政策咨詢、流程指導、業務輔導等服務,做到“一個項目、一個團隊、一跟到底”。搭建項目“數據庫”,為158個項目單位制作專屬“集成二維碼”,在審批節點向項目單位精準推送辦理進度、注意事項等相關信息,項目單位可隨時查詢辦理情況。采取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積極進行政策輔導,解釋政策流程,推動政策直達。目前,已走訪項目單位800余個,提供政策服務3000余人次,解決問題1500余個。
德州市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中介超市”深度應用
德州市通過系統互聯互通、成果自動調取、規范服務用時等措施,全力推進“中介超市”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的深度應用,將中介服務納入項目審批全過程管理,有效促進中介服務質效。一是系統互聯互通,數據一碼共享。對接省、市兩級“中介超市”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系統互通、數據共享。以項目立項代碼為“鑰匙”,凡是通過“中介超市”達成委托協議,為本市行政區劃內工程建設項目提供中介服務的,均可通過項目立項代碼實現項目信息、服務交易信息、服務成果、服務機構評價信息等4項關鍵數據“一碼共享”,為規范中介服務奠定基礎。二是自動調取成果,實現全程網辦。對于通過“中介超市”委托的中介服務,由服務機構通過“中介超市”上傳服務成果。建設單位在系統申請相關審批事項時,綜合受理窗口經建設單位授權可直接調取項目服務成果作為申請材料,無需重復上傳,簡化了申報流程。系統聯通以來,已為25個建設項目線上調取中介服務成果26份,實現紙質材料零提交。三是開展綜合評價,提升服務質效。“中介超市”實時向系統反饋中介服務成交時間、成果上傳時間等信息,將中介服務“隱性”用時全面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規范管理。事項辦結后,采購主體、審批部門分別通過“中介超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對中介機構服務質量、效率進行評價。制定《網上中介超市考核管理辦法》,建立中介機構評分情況通報制度,將五星機構納入“誠信中介”專區予以優先推介,對評分結果較差或存在違規行為的機構予以通報批評,形成了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格局。截至目前,已對627家中介機構開展綜合評價,其中42個五星機構被優先推介。(法規處)
最新報道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關于推2025-02-2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2025-02-24
- 應急管理部關于調整11項 安全生產2025-02-24
- 關于批準發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2025-02-24
- 關于批準發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2025-02-24
- 關于批準發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