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讀|我省出臺規劃全面提升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


我省出臺規劃全面提升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

到2025年,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為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東線等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南四湖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泊,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樞紐。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南四湖亟須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建立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有效解決南四湖長期缺乏統一規劃的實際,我省啟動編制了《規劃》。”省發展改革委農業經濟處處長林平介紹。

《規劃》堅持近詳遠略、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科學謀劃,推動“十四五”期間基本解決影響湖泊生態環保的主要問題,共九大部分內容,明確了持續深化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生態保護修復、著力強化水安全綜合保障、加快推進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加強特色文化保護傳承、穩步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切實改善沿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等七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

按照“不能單純圍繞一個湖作規劃”的工作思路,綜合考慮省級自然保護區政策要求和地方發展意愿,《規劃》將微山縣、魚臺縣、濟寧市任城區(含太白湖新區)、滕州市等4個沿湖縣(市、區)確定為規劃范圍。同時,統籌兼顧全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將研究范圍拓展至省內南四湖流域涉及的棗莊、濟寧、泰安、菏澤等4市。

在目標定位上,《規劃》充分發揮南四湖生態承載、水安全保障、產業聯動和文化涵養等作用,努力打造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要水源地、南水北調重要調蓄樞紐、淮河流域重要蓄滯洪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區、魯南經濟圈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規劃》提出,到2025年,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流域內省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河湖生態用水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湖區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提升,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南四湖片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整體格局基本形成;以船為家漁民安居工程取得積極進展,退漁退礦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上岸漁民轉產轉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區域內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2萬元、2.6萬元,城鎮化率超過65%。《規劃》同時提出了到2035年的遠期目標。

《規劃》努力構筑“一核支撐、三帶協同,產城融合、全域統籌”的發展格局。以省級自然保護區劃分核心保護區域,根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精準劃定相關功能分區,全面推進保護區內水環境質量提升和動植物生境改善;以沿湖縣(市、區)劃分重點保護區域,全面提升沿河湖生態環境質量,同時統籌考慮4個縣(市、區)的特色產業發展、文化保護傳承和民生改善;以省內全流域為外圍保護區域,按照全域治理的思路,統籌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及相關水利工程建設,統籌與東平湖水資源調配和生態發展。

在實施支撐上,《規劃》本著“能落地、可實施”的原則,共提出重點建設項目134個。

林平表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南四湖工作領導小組機制作用,切實抓好《規劃》確定的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建設、濕地修復、綠色農漁業及資金保障等重點工作,不斷提高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記者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