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9部門 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十二條措施的通知


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醫保局、郵政管理局、中級人民法院、總工會:

為深入推動落實《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八部門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魯人社發〔2021〕15號),做好新形勢下穩就業、保就業工作,現制定以下十二條措施。

一、明確權利義務關系。對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網約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根據用工事實認定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企業招用勞動者,符合《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第一條規定情形的,應當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履行用人單位責任。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以下簡稱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企業應當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協議,通過協商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等,按照民事法律調整雙方的權利義務;企業與勞動者約定其以個體經營者身份完成工作,但對勞動者進行勞動過程管理的,根據用工事實界定成立勞動關系或者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法院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有效保障勞動報酬。企業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科學制定勞動報酬規章制度,合理確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向提供正常勞動的勞動者按時足額支付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企業安排勞動者法定節假日勞動的,應當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時間勞動報酬的合理報酬。(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法院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合理安排休息休假。企業應當落實國家關于職工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法律法規。企業和勞動者協商達成一致意見的,在勞動合同或者協議中明確工時和休息休假辦法。企業應當根據國家法定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勞動定額,確定的勞動定額應當使本企業同崗位90%以上的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能夠完成。網約車、外賣送餐等平臺企業應當合理管控勞動者在線工作時長,對連續工作超過4小時的,應當設置不少于20分鐘的工間休息時間。(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優化就業創業服務。進一步落實《山東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山東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版)》,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享有均等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充分發揮省級及以上雙創示范基地引領效應,推動共享經濟、“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創造更多元、更穩定的新就業崗位。優化新就業形態就業供需匹配,以進城務工人員、有轉移就業意愿的農村勞動力、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群體為重點,提供就業、創業、培訓、維權等全方位服務。落實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意外傷害保險補貼,補貼標準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促進職業技能發展。健全完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抓好“企業+基地+平臺”產教融合建設培育,為新就業形態領域提供支撐。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指導具備條件的企業、社會培訓評價組織開展新就業形態領域技能等級評價服務,暢通勞動者職業技能上升通道。鼓勵支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的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工作模式,為提升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提供支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維護社會保險權益。企業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應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鼓勵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身份在就業地或戶籍地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積極引導未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扎實推進基層快遞網點優先參加工傷保險,按照國家安排有序推進貨車司機群體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保局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扎實推進建會入會。將新就業形態企業納入優先建會清單,大力推行“重點建、行業建、兜底建”模式,創新建設網上工會組織系統,實現“掃碼”入會轉會,推動新就業形態企業依法普遍建立工會。組織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完善網上工會組織系統職工e家,開展網上工會活動,激發工會組織活力。(省總工會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動開展集體協商。提升集體協商實效,新業態工會組織與企業方、行業協會應加強溝通聯系,提出集體協商要約,圍繞勞動報酬、獎懲機制、安全保障等勞動者關心的利益訴求,推動職工方和企業方開展集體協商,提高職工參與度,適時開展新就業形態集體協商典型線上集中展示。(省總工會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做好工會法律援助服務。健全完善線上工會法律服務系統,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在線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人數多的鎮街以及企業集中的園區設立工會法律援助服務站點,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服務月”等公益法律服務行動。(省總工會牽頭負責)

十、開展關心關愛活動。加強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規范化建設和日常服務管理,加強新就業形態企業職工之家建設,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的困難群體,凡是符合工會幫扶條件的,全部納入困難職工檔案,提供常態化送溫暖和幫扶救助。開展心理健康公益巡講、心理疏導等活動,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常態化開展“夏送清涼”活動,走訪慰問奮戰在高溫一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省總工會牽頭負責)

十一、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和職能部門應當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壓實部門和屬地監管責任,規范平臺企業經營行為,及時約談、警示、查處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企業。加大勞動保障監督力度,對符合受理條件的勞動保障舉報投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依法受理并妥善處理。對未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平臺規則及規章制度等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企業,各行業主管部門和職能部門應當聯合對企業開展約談、警示、督導。各級工會組織應當加強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監督企業履行用工主體責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牽頭,省直各行業主管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健全協調聯絡機制。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監管、法治保障、新業態企業和勞動者融入、工會行業協會參與等多方協同治理機制,加強政策銜接和工作配合,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部門之間要加強橫向溝通協調,強化工作協同,凝聚工作合力,一體化推進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各部門、單位要建立省、市、縣三級上下聯動工作機制,逐級逐項、上下一體推動工作落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直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山東省發展和

改革委員會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

 

 

山東省商務廳

山東省市場監督

管理局

山東省醫療保障局

 

 

 

 

山東省郵政管理局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山東省總工會

                                        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