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制造業金融服務堵點 增加中長期資金供給
我國制造業成績單繼續“亮眼”——今年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其中制造業增長7.3%,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4%和9.6%。然而,制造業金融服務依然存在“堵點”。例如,中長期資金供給不足、企業知識產權“用不上”、中小企業股權過早稀釋甚至融資難等問題仍是企業融資的“老大難”。
為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增加中長期資金供給
中長期資金是制造業企業的“甘霖”。記者在多地調研時發現,出于降低信用風險考慮,銀行更愿意給企業發放短期貸款,如一年期的流動資金貸款。可是,短期貸款難以匹配制造業企業的生產周期和回款周期,尤其是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它們的投研周期長、資金投入大,強烈渴求中長期資金。一直以來,“短貸長用”現象較為普遍,這不僅抬升了企業的“轉貸”“倒貸”成本,還加劇了企業的預期不穩定。
“穩”本身就是最大的“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已高度重視制造業中長期資金供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1年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了將近30%,科研技術貸款增長28.9%。”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
接下來,中長期資金的供給力度還要加強。記者獲悉,2022年,監管部門將加強對銀行支持制造業發展的考核約束,2022年推動大型國有銀行優化經濟資本分配,向制造業傾斜,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長。
此前廣東省已下發通知,督促各銀行機構加大對制造業信貸投放。其中,“三個提高”值得關注:提高制造業貸款占比,提高先進制造業貸款在制造業貸款中的占比,提高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在制造業貸款中的占比。
“2022年,浙江省力爭實現新增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超2000億元,制造業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浙江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說,從貸款結構上看,將重點保障以下三個方向。一是強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制造業創新主體的資金支持,二是加強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信貸保障,三是提升制造業信用貸款的投放力度。
但多位業內人士提醒,在穩定信貸增量的同時,對于壓降部分不可“一刀切”,要讓差異化信貸政策精準落地。如果企業處在產能過剩的制造業行業中,銀行要判斷該企業是否具有先進設備,產品是否有市場、有競爭力,是否暫時遇到困難但前景良好,切忌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莫讓知識產權成擺設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必須解決自立自強的關鍵核心問題,除了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的供給保障,還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為了破解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問題,監管部門正在持續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眾所周知,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技術”特征,抵押物、質押物不足,通常難以達到銀行的傳統信貸服務門檻。怎么辦?創新、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讓企業的“知識產權”變成“信用資產”。
從多地已披露的數據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成效顯著,不少省份的貸款增速高企,且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可根據記者調查,基層感受與統計數據之間卻存在“溫差”。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企業至今沒有因專利獲得過銀行貸款,銀行放貸只看一樣,即企業的現金流能否覆蓋每月還款額。“我的這筆貸款,最后有沒有因為我專利多而被銀行算入了它們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目,我不得而知。”北京某制造業科技公司負責人說。
多家銀行的業務人員也表示,統計和上報數據時,銀行確實存在“新瓶裝舊酒”的應景行為,更多為了滿足監管部門的考核要求,在放貸的實際操作中,銀行基本上還是按照傳統的方法授信。
如果單單將板子打在銀行身上,這也有失公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之所以“難產”,主要是缺乏完整的配套生態環境,這其中涉及知識產權價值評估、質押登記、處置流轉等諸多環節,需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財政部門、司法部門等多部門統籌協調、形成合力,非銀行一家之力可以解決。
“建議從三方面入手,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真正落地生效。”某城市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業務部負責人說,一是完善知識產權質押的處置流轉體系,提高知識產權交易的活躍度,一旦企業無法還款,便于銀行開展處置工作;二是免除銀行一線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提高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不良貸款容忍度;三是豐富風險補償渠道,用好貼息貼費政策。
重視中小企業個性化需求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還要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對制造業的基礎性作用。“制造業行業領域里有千軍萬馬的中小企業,形成了大企業、中企業和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制造業生態。我們要在維護和培育生態上下功夫,特別要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今年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準備再培育3000家以上,帶動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以上,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不斷壯大。”肖亞慶說。
為了更加精準、有效地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期,金融監管部門已做出安排,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支持國家科技研究,更好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首先,從間接融資角度看,銀行要創新服務機制和產品設計。“中國工商銀行已設立專門機制,出臺‘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專門規劃,全行組建了11家總行級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心、100家特色支行。”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說,同時,推出企業專屬服務方案,如“專精特新貸”專項融資方案,希望能夠全方位對接“專精特新”企業的金融需求。截至2021年底,工行“專精特新”企業授信客戶已超1.5萬戶,融資余額超1000億元,增速超18%。
其次,股權融資不能“拖后腿”。銀行信貸資金對制造業中小企業有兩方面益處,一是資金價格相對較低,二是避免了企業過早稀釋股權。但隨著企業逐步成長,股權融資需求會大幅上升,這時相關服務必須得跟上。“工行將積極推進投貸聯動,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陳四清說。所謂“投貸聯動”,是指商業銀行加大與創投機構、私募機構合作,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并舉,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業內人士建議,接下來,應按照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部署,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廣設立“專精特新”專板,探索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請在新三板掛牌開辟綠色通道。(經濟日報記者 郭子源)
最新報道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關于推2025-02-2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2025-02-24
- 應急管理部關于調整11項 安全生產2025-02-24
- 關于批準發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2025-02-24
- 關于批準發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2025-02-24
- 關于批準發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2025-02-24